释灵逸志

白柳乙

> 释灵逸志 > 释灵逸志目录

第二十二章 祠堂夜宿(1 / 2)

上一章目 录

这祠堂供奉着村里所有人的祖先,是从村子建立起的那一刻开始就存在的建筑,中间又经历的几次的修葺,这祠堂在仁济村是仅次于那石碑庙而存在的地方。

虽然如此祠堂到底是不比其他的地方,这里只是很大,装修的并没有很华丽:门前是一个很短的门楼,门楼的样式很普通,门楼上的瓦倒是很亮,在月光的照射些微微发出一丝光来。

门楼正上方挂着一块匾,上面用很古老的文字写着祠堂两个大字,从字的形态就能看出这匾必然是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了。

匾下方便是大门,门很宽,约有六七丈高,通体黑色,门上有两个狮头门鼻。这门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了,而且王明从小就听人说过这门是以前一个很有名的木匠设计的,虽然看起来很大,可是却能不用很大的力气就能推开,王明曾亲自实验过,证明这是个实情。

王明走到门前轻轻推开,那门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在这寂静的半夜,仍然能听的清清楚楚。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才消失,好在大家都在睡梦中,并没有人起来。

从大门进来是一条很宽的通道,通道在烛光的照耀下,忽明忽暗,整个通道上多出了很多的晃动的影子。祠堂里的等也是有手艺很高的人设计的,燃料只是很普通的东西,点燃后却能着上好些天。

顺着通道走上十来步便来到正厅,正厅前有两三级台阶,台阶上并排列着四五根很粗的柱子,柱子约有三四米高,通体棕色,这是整个祠堂的支柱。

祠堂内并没有设立大门,只是在要进正厅的地方放着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放着一些香,这是让村民祭祀祖先用的,只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来了,桌子上的香已经落上了灰尘。

王明抽出几根香点上,先对着门前离八仙桌很近的女娲像拜了一拜。这女娲像从很久以前就摆在这里,仁济村的村民始终把女娲当成他们第一位的祖先。

只是女娲娘娘是大神,自然是不能同祖先们摆在以前,于是便在门前的地方放上女娲神像,这样无论谁要祭拜祖先都要先祭拜女娲娘娘,这是仁济村特有的传统。

祠堂内几乎没有其他的东西,除了正后墙上的一个放牌位的柜子,柜子很高几乎挨到了墙顶,上面放满了牌位。

仁济村的祖先几乎是同一族人,他们没有名字并不是说仁济村的后人把他们的忘记了,只是这是他们自己规定的,他们觉得能来到仁济村并在这里安家落户这是上天的仁慈,虽然他们参与了村子的建设,但是他们的功德对于天地来说实在是不足道,便告诉后人他们死后不用留排位。

后世子孙自然不敢忤逆先辈们的意思,只是后辈之人总会怀念先人便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们仍旧给先人们立了牌位,只是上面没有具体写上他们的名字,统统用仁济村大德代替,一共立了十个牌位,每个牌位都是用石头刻成,放在最上方。

紧挨着牌位的是用石头雕刻成的一个香炉,香炉中还插着三支石香,这样就相当于时刻在供奉着先人。

而仁济村也始终遵守这样的传统,没有人去祭拜他们,只是把他们放在心里,时刻不敢忘记他们的功德。所以祠堂的真正的牌位是从木柜从上到下数第三行开始的。

仁济村从古至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如果每一位逝去的先人的牌位都摆在上面,纵然是再有更大的一个房子也是放不下的。

所以仁济村便有一个规定,凡是一辈之人都去世时便选出他们中贡献最大的一位留在祠堂里,其他的则有个人的后世子孙请到家里去供奉,也就是说只要同辈之人还有一人在世,那么大家的牌位都在上面,这种规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一直延续到今天。

拜过女娲娘娘之后王明又抽出三支香开始祭拜自己的祖先。

从王明这往上四辈都还健在,所以牌位柜上便有四代人的牌位完整的放在上面。王明跪在牌位前的蒲团上磕了几个头,便把已经燃着的香放在自己祖父牌位前。

王明的祖父是在他只有三四岁时死的,那时的王明刚刚开始记事,对祖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只是隐约记得他的祖父身材有些发胖,个子也不是很高,总是笑呵呵的坐在石桌边看书。王明对于他的印象大致如此,而且后来他还听说祖父走的时候没有任何征兆,十分安详。

王明上过香后便走到旁边的一个书柜前,这书柜不是很大总共只有四个格,这来放着村里的族谱,一本是村里从古至今的族谱,这本基本上与牌位柜上的牌位相对应。剩下的便是各户人家的详细族谱。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