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开学之前, 大哥又用了半箱挂面, 把三姐从后山小学调到了前山小学。上班的距离缩短了三分之二。
关于大哥每次找人办事儿都是送持面这事儿, 明子总是想笑。这也看出来石大妈这位老干妈当的是真的很称职的, 对大哥是真照顾。也说明, 这年头儿, 挂面是稀缺物品呢!
不过, 大哥也真是够扣的,总是半箱半箱的送……
秋收的时候,大哥不知道从哪里借了一辆货车, 一次拉回家里十袋大米,两袋子白面。并且给明子娘交待,以后不用再那么省着了, 家里日常就吃细粮吧, 他保证能弄回来整全家人吃的米面。
因为大哥这两年多的表现,家里已经渐渐的开始倚重他了, 大事小情的, 娘也愿意问问大哥的意见。
所以, 从这一年开始, 明子家就吃上了细粮, 以后,除了忆苦思甜, 家里再没有吃过玉米饼子。连大黄米的豆包,都是一直到三十年之后, 人们讲究养生了, 提倡吃粗粮了,才又做来吃。
秋收之后,砖厂的牛副书记,给二姐士云介绍了一个对象。比二姐小两位,二十四了,叫李会,跟牛书记家一个屯的,就是二姐第一次订婚没成那个三门李家屯的。跟当年那个李家还是出了五服的同族。李会是在公社放电影儿的,也算是公社上的公职人员。
之所以这么大岁数了还没订婚,跟二姐情况差不多,也是前面两个阴差阳错,都没成。家里五个孩子,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他是老四,但是就他还没结婚了。家里大哥当兵退伍分配在北大荒,大姐嫁到了县城,剩下三个兄弟也都是公职,吃红本。家里房子也都给盖好了,在老房子的前院儿,盖了一间半的土坏房。结婚就能自己单独过,不用跟一大家子挤。
士安大哥已经订婚了,过个一年半载的就要绍婚了,二姐是个明白人。家里三姐的婚姻一点儿动静还没有,她如果再不结婚,等到兄弟媳妇儿进门,哪有两个大姑姐都在家的道理。大哥是大的,照看着弟弟妹妹是正常的,有一个大姑姐待嫁在家就已经算过份了,还能让兄弟媳妇儿伺候着两个大姑姐?不像话嘛。
所以,这门亲事一提,人还没见到,二姐心里就同意了七分了,只要人不是太提不起来的,就打算将就着嫁了。
其实二姐心里也明白,人家保媒,是为了让两家结亲的,又不是结仇的,还不得看着双方的条件差不多才能搓和嘛,就是差,也有个低限的。
明子娘也知道二姐的心理,她又何尝不是那么想的。
相亲那天,李会是跟着牛副书记一起来的明子家。明子几个都在上学。家里只有明子爷爷,姥姥,爹娘还有二姐在家。两人在家里吃过中午饭才走的。
人走之后,二姐还没什么,爷爷和明子爹也没觉得李会有什么不好。可是明子娘却狠狠的哭了一鼻子。就觉得二姐挑来挑去,挑了个最差的,觉得心疼二姐。她这一哭,二姐也难道,跟着摸眼泪,姥姥一看闺女和外孙女哭,也跟着哭。
明子几个放学回来,本来以为二姐相亲,家里会开开心心的呢,回来一看,娘仨都眼睛红红的,这是又没成?没成也不至于哭啊?
结果一问,成了。但是心理憋屈……
这什么想法?明子几个面面相觑,三脸蒙X。
晚上大哥回来的时候,也问结果,听娘那么一说,想了想,就说赶明儿他再去李会工作的地方看看。第二天,果然就找了借口去公社,特意去看了看李会是个啥样人儿。
回来就奇怪,人长得也不难看,穿得板板正正的,很利落个人儿呀,除了个子小,再没啥缺点啊?男人不显个儿,看着个子小,实际怎么也有一米六七六八,算是中等个儿了。明子娘到底是差啥呢?
回家就问,结果明子娘也没说出啥来,说来说去,到最后,就觉得,好像没得选,非得是他一样,心里憋屈!
这是什么话?
大哥直接无语。
二姐本来是被娘哭得难受,结果听娘这么一说,噗嗤一声就笑出来了,一下子之前那点儿委屈就没有了。
明子知道之后,对于娘的这种心态,就两个字评价,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