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考虑,觉得排线其实还是有办法简化一下。原来的法子太笨了。
把几百根线全都缠上筒子状线轴。
从提线栅格中穿出的线,前方经过一个带有锯齿的横着的木棍,比如说每五根线共用一个锯齿,然后连接到更前方的线轴上,而每个线轴插在一个垂直的圆柱子上。
这样子放线的过程就容易了很多。
用力一拉,线轴转动,就把线给放了出来。
为了把线给拉直,所以带锯齿的横木可以做的比较宽,让从线轴出来的线在上面缠一圈,它自身带有转轴,但是比较的紧,必须用力才转的动。
为了更方便放线,可以给这根横木制作一个轱辘,用连杆装置连到一个踏板上,踩一下踏板它就转半圈。
它要是比较沉,自身又是宽木板的形状,然后就会倾向于处于垂直状态,不容易被拉动。
这样子每次放出多少线都是固定的。
于是一台木制纺车就做好了。
手脚并用便可以完成纺织。
原理以及实际效果都跟四根棍子织布法一致,而最方便的地方在于,每个线轴上的线都可以比较长,比如说一两百米长,这样子纺织出一两百米的布才需要重新排线一次,于是大大降低了排线的频率。
如果线轴做的更大,每个线轴上有几百米长的线,那么排线的工作量只占整个织布过程中的很小一部分,不再需要多么担忧。
可以给线轴专门制作一个架子,按照上下左右分出行列,几百个线轴排列起来也不会占用多少空间,瞧起来还干净、齐整。
在果园村的时候他害怕给木头打洞,无法打出标准的洞。
如今他有锋利、坚硬的刀具,有自制的精准度还不错的机床,想完成此类加工都很省心。
想好了之后马上就开始制作。
架子全都用木头制作。
抓紧把木件的尺寸都给写到一个单子上,让木工去开料,至于榫头和榫眼,他准备自己加工。
架子很好制作。
布离地多高?他觉得七十厘米就行了。
织布机有多长?他觉得一米就够了。
别人的有多长他不知道,先做成一米长试试。
宽度多少?
这取决于要织多宽的布,因为要用两只手穿梭,所以他决定织一米宽的布,否则胳膊的长度不够。
于是架子宽度不妨确定为一米二。
架子要有腿来支撑,也要能够保证牢固度,需要横木进行加固。这些都是很常见的结构。
接着是提线栅格,要能够在两个滑动轴中滑动。
这两个滑动轴最好做成标准的圆柱,很光滑,垂直于地面。
两个滑动轴最上方连一根横木,中间放一个类似滑轮的结构,方便脚踏用绳索和滑轮把提线栅格给吊起来。
这部分非常容易制作。
再向前就是缠线和放线的结构。
放线的那个带有锯齿的横木,他觉得可以用金属制作,每五毫米一个齿,每十根线共用一个齿,它们一起在这根横木上转一圈,来去各占用一个齿。
之所以要转一圈是为了增加摩擦力,把线给绷直。
至于怎么放线。
马林觉得其实可以在织布这里放置一个旋钮,拧一下旋钮,这根缠线的横木就会旋转一点,它的摩擦力不支持它快速旋转,一次只能转一点。
那这个旋钮应该怎么设计呢?
还是需要用到轱辘,一个大轱辘带动一个小轱辘,使用连杆进行连接。
那根缠线、放线的横木,由木工开料,他可以自己制作锯齿。
两个轱辘的制作也不难,割出两块木头圆饼,圆心处打眼装上转轴,转轴没必要多么光滑,因为它们的转动会非常的缓慢。
再装上一对连杆。
于是放线的动作就变得非常容易。
想了一下之后,为了进一步简化放线这个流程,他决定把织布机给做的更长一些,这样子线才容易绷直,不松垮垮的。
把开料表填好。
交给‘小树’,‘小树’说明第二天下午这些木件就能够全都准备好。
“这是要做啥东西?”‘小树’问道。
马林说道:“织布机。”
现在铁炉村以及各个地方的原始人都使用腰织法织布,而腰织法还是马林教给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