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孤独麦客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目录

第2306章 乡间漫谈(五)(1 / 2)

上一章目 录

“今年的秋刀鱼怎么这么小?”1696年6月3日,大泊港内一处渔业码头内,一名大腹便便的商人看着船舱里大小不一的渔获,皱着眉头问道。

“帮帮忙哦,宋老板,这是台湾岛的春种秋刀鱼。想要大个,得去北边捕秋种,还没到时候呢。”船老大嘴里宇宙牌香烟,操着一口浓重的宁波口音说道。他根本不担心船舱里的这批鱼卖不出去,作为黑水管委会辖区最大的城市,拥有两万余城市居民的大泊港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的,更别提周边乡镇及更北面的南库县等地,都是人烟稠密的粮仓之地,百姓并不贫穷,每年都消费大量海产品。

周围几位看热闹的船工们闻言哈哈大笑。他们手里拿着啤酒瓶,一边痛饮一边看笑话。这些人基本都是同乡,即便不全是宁绍的,也多是浙江人——比如来自南边明国傀儡政权辖区的温台人——对于山东佬把持着的渔业市场早就不满了,双方关系并不和睦。

地域矛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痼疾。尤其在这个年代,人口流动不充分,人们的乡籍、省籍观念严重,对外地人较为警惕。而库页岛早期的移民多是山东登、莱及青、济诸府逃难百姓,占了先发优势,在这生根发芽多年,控制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隔壁的北海道岛也大差不离,当地青州移民最先来,且数量不少,占了上风。这样的话,后来的浙江移民日子自然就不是太好过了,虽然他们较为精明,但在若无若无的打压之下,依然有点艰难。

就比如眼前的大泊港,十个最大的海产品批发商有七个是山东人,浙江渔民捕来的鱼若是不想烂掉的话,就只能卖给他们,长期下来自然积攒了不少怨气。

“哼!不跟你们这帮南蛮子一般见识。”这个胖子大概也是很少来到鱼市,在闹了个笑话后,立刻涨红了脸,恨恨地都一旁的茶铺里休息了。

茶铺旁是两架巨大的工业风车,在海风强劲的吹拂下吱嘎吱嘎地转着,驱动着石磨将一袋袋的小麦碾成面粉。其实,工业风车在最近十年已经不是很流行了,因为其固有的缺陷——风力变幻不定,时大时小——很多厂子已经开始使用本土淘汰下来的旧式蒸汽机。这些动力设备保养得还算不错,卖过来又有专门的厂子对其进行整修,基本上还能再用一些年头。最关键的,因为是淘汰的二手设备,价钱比较便宜,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但这并不是说工业风车没有市场了。事实上在海岛和海滨地带,因为存在着无尽的风力这种免费资源,工业风车应用得还是很广泛的。而且本地出产优质的磨盘石,无论是碾米厂还是磨面厂都大规模采用工业风车+磨盘石的组合,低成本生产食品。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风力大小不一,变幻莫测,导致机械零部件损坏频繁,以及输出功率不一了。

但无论如何,从长远的趋势来看,工业风车肯定会被慢慢淘汰。库页岛的煤炭产量很大,工业基础也不错,使用蒸汽动力的话还是没什么障碍的,未来基本上都会慢慢汰换掉。

在茶棚歇息了一会后,自己手下的经理已经和那帮船老大们谈妥了收购价格,将捕获的秋刀鱼全数买下,然后往自家设在码头附近的加工厂内运输。在那边,这些渔获将被加工厂罐头——一半玻璃罐头(本地自产),一半马口铁罐头(从本土进口——未来会慢慢投放到市场上去销售回本。

加工厂内的工人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来自本地,另外三分之二来自朝鲜。这些朝鲜劳动力非常廉价,一个月只需支付两块钱和部分粮米、酱菜,就可以任劳任怨地干活。而本地工人呢,虽然不用支付吃食,但一个月五块钱是少不了的,月底如果完成了生产任何,还得再发一块钱的奖金,这开支确实不小。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