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友指出,这时候蒋介石的侍从室长官是钱大均,不是宣铁吾。
经查,钱大钧担任侍卫长一说也存疑。不过还是比宣铁吾可信,特更正。
其实无所谓了,反正国党的人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大猫小猫两三只,是谁都就那么回事。
另外,考虑了一下,还有个人有必要让他们参与这个小会,临时加上:杨永泰。
其实还应该加上杨杰的,不过想想他现在应该正忙着办学。应该不在蒋介石身边,所以就算了。)
————
两天后的会议,倒也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说实话,在这些真正能带兵打仗的人看来,这些随笔中提到的种种战略性质的东西并不出奇,他们只要下点功夫,基本也能看得出来——也就只有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还有点意义。说实话,很难想象一个小小的营长居然会去思考这种高度的问题,而且思考的内容居然还颇有可取之处。
还有某些具体的战术性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战术就是战术,永远也代替不了大战略。对于一个营来说,战术问题或许生死攸关,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来说,战术问题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一句话,他们和蒋介石一样,对这部来历不明的随笔很感兴趣,不过他们感兴趣的部分恰恰是蒋介石不感兴趣的部分。
会议的最后结果无非就是根据那份笔记,做出一些安排:比如让蒋夫人即刻赴美,安排购买飞机事宜;比如批一万大洋的经费,试制防毒口罩等等。
顺便补充两句:最后宋美龄并没有把证券市场的经费全部提出来,而是只提了一半,买了大约四百架各种类型的飞机。而交给浙大用来试制防毒面具的这笔经费……好吧,拍着良心说,倒是没有打折扣,而且用一万大洋来试制这么一个简陋的防毒面具理论上也是绰绰有余了,可结果等到以竺可桢为首的一帮热情高涨的教授拿着这笔钱去买原材料和试验用品的时候,那些东西的价格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翻了好几倍,结果一万大洋居然不够用,最后还是教授们看在抗日的份上,凑了一笔钱垫上,这才成功。
至于研制成功之后开始正式生产,中间的种种弊端,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会议结束,蒋介石作总结陈词。
“诸位,”蒋介石来回走了三个圈子,才缓缓道,“看到这些笔记,我仿佛回到了10年前,我在广州的日子。那时候随便拿起那个学生的笔记或者日记,翻开看去,通篇也都是这样忧心国家,忧心民族的句子,没有人去想该怎么升官发财,没有人关心自己日后的出路。大家所思考所关心的,都是如何继承总理的遗志,用三民主义让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可是现在……”蒋介石语气一沉,“当年那些不求升官发财的,官位高了;不求发财的,财发够了。但是曾经让我们北伐成功,曾经让我们战无不胜的‘不求’精神,也就是黄埔精神——”说到这里,他加重了语气,“——却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