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斗中,派遣骑兵袭击敌人的炮兵阵地,这种事在滑膛枪时代里非常常见,而且用得好的话也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战术选择。
并且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派遣骑兵袭击敌人的炮兵部队,打乱敌人的火炮部署,甚至摧毁敌人的火炮部署,为己方步兵赢得喘息之机乃至获胜的机会,这是很多军事将领都会做出的选择。
在大楚帝国统一战争里,明军方面的将领就多次在战役里,因为己方炮兵落于人后,己方的步兵方阵受到楚军炮兵袭击而损失惨重,为了扭转局面派遣骑兵袭击楚军的炮兵阵地。
当然了,他们的袭击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尤其是在中大规模战争里没有一次成功的例子,倒是在一些小规模战役里取得过一些战争,至于为什么很少人知道,那自然是因为这些小规模战斗影响不了结果,而且败仗嘛,楚军方面自然不会宣扬,所以世人知道的不多。
在楚军和土着的交战里,因为楚军的炮兵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很多国家的土着将领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要派遣机动性强悍的骑兵部队,想各种方法袭击楚军的炮兵阵地……这种事其实非常频繁的……因为这已经是土着军队为数不多能够扭转战场局势的方式之一。
哪怕从实战角度去看,土着军队成功的机会非常小,成功次数也很少,但总归是有成功例子的。
楚军在多年的海外征战里,其实阴沟翻船的例子也不少,一次战斗里遭到伏击或出其他情况,导致损失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例子都有……楚军的战斗力是强悍,但并不意味着无敌,很多时候也会出现错误,而战争里一旦出现错误那就是灾难性的结果。
战争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武器装备优势也只是一方面的优势而已,很多时候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楚军当年在缅甸战役里的时候,看似拿着一大堆先进武器,连看成划时代的十八型后装线膛步枪以及三十二年式75毫米野战炮都有了,但实战中依旧打的比较艰难……过于复杂的地形,艰难的后勤补给,艰难的机动这些都导致了当年楚军在中南半岛进行作战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
大规模的战败自然是没有的,但是小规模的战术性失败其实很多,遭到的零星袭击更是一度让楚军高层非常头痛,最后倒逼楚军内部研发了更多轻量化的火炮。
如三十四年式75毫米榴弹炮(山炮),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
同时在步兵战术上也进行了革新,从单纯的注重大规模战役发展起来了注重中小规模战斗的小规模战斗,基层的作战单位从以往的排级进一步下放到班级,形成了班组战术。
从以往的基层作战强调的是数十人规模的排级战斗,演变为强调十多人规模的班组战斗,提出班组层面的火力掩护,支援,迂回等更细微的战术。
散兵战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可以说,当年的中南半岛的一系列征战,给大楚帝国的军事发展是带来了深刻影响的!
只是当年这些战术性的中小规模的战败,并不会过于影响楚军的战略胜利!
换句话说,这些失败都被更多的胜利所掩盖了,国内的民众甚至知道的都不多。
如果楚军在海外真的无敌,躺着打都能赢的话,也不用费尽心思继续发展先进武器,研究更新的战术,继续拿着燧发枪玩线列战术和敌人对打就行了……
更不用为了避免伤亡,还特地搞出来好几支仆从军当炮灰了。
楚军也不是百分百无法战胜的!
很多土着都有过战胜国楚军的例子,只不过都是战斗规模不大的小战役而已。
至于中大规模战役,尤其是在已经摆开架势的大规模会战……这就不好意思了,这种战斗单纯的计谋已经没什么用了,双方比拼的就是武器以及后勤。
比的是国力!
而这方面楚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这也是楚军很喜欢等待敌人大规模集结之后,然后一次性和敌人打一场战略会战,一战定胜负的缘故。
因为这样打的话,楚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反倒是敌人分散开来和楚军打各种小规模的零星战斗,尤其是进行各种零星伏击的话,楚军往往会很难受……海外作战里的很多伤亡往往出现在这种阶段里。
说过起来也搞笑,楚军在打正规的大规模战役的时候,伤亡是非常小的,有时候打的特别顺利的话,干掉对面几千上万土着,己方伤亡还是个位数……
但是换成零散战斗的话,楚军的很多优势就难以发挥……所以伤亡就会比较大。